一篇文章让你清晰明了六堡茶繁杂的分类及茶品
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篇文章让你清晰明了六堡茶繁杂的分类及茶品


  六堡茶保健效果优异,耐于存放且越陈越香,随着知名度的逐年扩大,消费者对它的需求量也在不断上升。

  初接触六堡茶的茶友们,对于市场上种类繁多的茶品,常常会有点摸不着头脑,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茶百科人帮茶友们来梳理一下六堡茶的历史和产品分类,方便进一步了解、品鉴和选购。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六堡茶 

  明朝时,苍梧(即现在的广西梧州)为两广重镇,下设多贤乡等十一个乡的建制,多贤乡设头堡、二堡、三堡、四堡、五堡、六堡,均产茶,尤其以六堡所产最优,因此以“六堡”作为这个茶产区茶的名字,“六堡茶”由此而来。

  清朝初期,在广州、潮州一带,六堡茶渐渐兴盛起来,至康熙年间,曾涌现出一大批六堡茶老字号。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朝廷因见西方列强在中国沿海地区非法贸易活动猖獗,遂将当时的四个通商口岸(云台山、宁波、漳州、广州)关闭了3个,只留下了广州一个口岸:十三行。大量六堡茶用箩筐运输,到香港和马来西亚再分装。因此六堡茶在香港和南亚地区享誉盛名。(现在梧州本地卖六堡茶还保留着放在大箩筐里的传统)六堡茶就是通过这个十三行的广元泰茶行将茶叶贸易做到了南亚诸国。


  在明代至清中期,人们泡茶的方式、器具乃至制茶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大茶壶的泡饮逐步流行,在岭南的广府文化区,人们习惯用一种民窑粗瓷洋桶大茶壶来泡茶饮用,正是广东人的嗜茶习惯,刺激了六堡茶在广东的消费,增加了茶叶的需求量,也促进了六堡茶后来的兴盛。在咸丰、同治年间,六堡茶以其味厚、耐泡、隔夜不变馊的特点,慢慢深入人心,成为广东很多地方的民众日常用茶。


  清朝嘉庆年间被列为全国名茶,成为贡品。清同治版《苍梧县志》里面记载的“茶产多贤乡六堡,味厚,隔宿不变。产长行虾斗埇者,名虾斗茶,色香味俱佳,唯稍薄耳”。这个“虾斗茶”在当时可是六堡茶中的名品。


  道光年间(1847年~1880年),马来西亚霹雳州的拉律和近打谷等多处发现蕴藏丰富的锡矿,随即吸引了大批华工移民。直至清末,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盗匪横行,苟存性命为躲避乱世的沿海华人在同乡、亲友等的影响下,纷纷背井离乡、远涉重洋谋生。初到南洋水土不服,矿工常常的病,人们发现常饮六堡茶的矿区工人甚少得病,于是六堡茶调理肠胃、祛湿驱痢的功用很快就传开了,也带动了六堡茶大量出口南洋。


  抗日战争和内战期间,六堡茶的生产基本停滞。解放后土改和建立生产合作社,大量六堡茶树被砍掉,一直到1953年中茶公司在梧州设立办事处,对六堡茶的工艺进行改良,逐步创建了六堡茶的现代生产工艺。这也是现在六堡茶“厂茶”和“农家茶”分歧的肇始。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华传统文化明显复兴,茶文化再度兴盛,六堡茶也开始并一再被提起,而经过了二十几年的后的今天,人们对于茶的认识,更趋于理性。


  2018年12月30日,《广西食品安全地方标准DBS45/057-2018六堡茶(传统工艺)》颁布,并将于2019年6月30日开始实施。随着六堡茶(传统工艺)标准的出台,为六堡镇传统工艺六堡茶确立了地位,六堡茶也将因此迎来它的又一次辉煌。


  六堡茶产地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六堡镇,历史源远流长,当地茶人在长时间的生产、品饮过程中,为了购销方便,便于评价与处理,从不同的角度对茶叶进行了归纳和分类。



按区域分类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六堡镇地处北回归线北侧,境内地处山区,平均海拔215米,年平均气温19~20℃。整个茶区,十九峰耸立绵延全境,山林密布,气候适宜。西北、偏北、西南区域山多,有不倚、塘坪、理冲、四柳、山坪、公平、大宁、梧峒、高视等,历史上是六堡茶的主要产区。


  六堡茶的品质特性和区域有很大的关系,这和绿茶、红茶等茶类具有很大的不同。红茶、绿茶等大部分茶品为了保持品质的稳定,采用的是扦插的方式扩大种植面积,而六堡茶茶树则一直是采用茶果育种有性繁殖的,千百年地不断繁衍,导致了产区内某一区域和另一区域的茶品口感和香气上存在着显著差异。这造成了六堡茶茶品的独特分类方式—按“山头”分类。所谓山头其实指的是某一片区域,这区域可能是几个连绵的山丘,或者是方圆几公里的一大块茶山或许只是一块坡地。


  旧时,粤港澳都有商号常驻六堡镇收茶,为了保证品质的稳定,商号收到成品茶后会将各个山头收来的茶叶进行拼配混合,并重新分级包装。这就出现了六堡黑石茶、虾斗茶、英记茶、广元泰茶等。这些商号其实也都有稳定的山头茶叶来源,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是另一种按山头分类的方法。


  再往大了分,就是按地理位置。概括的来说,六堡茶镇可以分作四大区域。


  第一,东区及东南区,这个区域所产六堡茶茶质和顺、清雅。但不是茶叶主产区,产量不大。


  第二,六堡河沿岸,这个区域所产六堡茶的特点是茶质丰厚、滋味醇和、茶气较足。产量也不小。


  第三,梧峒河区,其所产六堡茶色靓味顺、滋味柔和,有特色茶香。是六堡茶的最大产区之一。


  第四个区域为西北区,是六堡茶的最重要产区,六堡历史名茶不倚恭州茶、黑石茶、虾斗茶、等都是出自这个区域。



按工艺分类


  分传统工艺六堡茶和现代工艺六堡茶。


  六堡茶的工艺发展在不断地改进与革新中。这使得六堡茶的加工方法从古至今有了很大的差别,在六堡当地,既有按照最原始的方式制作的六堡茶,也有采用新工艺制作的六堡茶。这些茶叶虽都叫六堡茶,但无论加工工艺、成品品质、消费者认同或风味特色上来讲,都有很大差别。



传统工艺六堡茶


  这种按传统工艺生产的六堡茶又称“古法”六堡茶或农家茶,也有人称之为生茶,或原种六堡茶。


  是以六堡群体种为原料,鲜叶经过杀青、揉捻、复炒复揉、堆闷、干燥等传统工序制作而成,一般由茶农或合作社采制。


  传承下来的古法六堡茶常见有以下几大分类:茶谷、中茶、二白茶、老茶婆四类。



  茶谷:指茶芽。常见的有比较幼嫩的社前茶。另有明前茶、雨前茶(清明茶)、春茶、秋茶、霜降茶、冬茶等,都可采制茶谷原料多为一芽二叶三叶,少量一芽四叶。



  中茶:多指春末、夏天、秋初时候采制的中等嫩度的茶,原料多为一芽三叶、一芽四叶。(严格地说,立秋时的茶属于秋茶,但由于立秋时分气温尚高,大部分茶品相特征更接近中茶。) 



  二白茶:避开茶谷的采摘时间,待茶芽长高后,将茶芽、中叶、粗老叶一起摘下,也不反复揉捻,直接成茶,其茶是粗叶、嫩芽混在一起,看起来有黑有白,故称作二白茶,也算是一种粗茶。


老茶婆


  老茶婆:从前六堡茶农于秋冬之季采摘当年老叶或隔年老叶,采用捞水杀青(后多用蒸汽杀青)后,存放自留饮用、药用的一种颇具特殊风味的老茶。尤以霜降期间及霜降后所采摘的香浓味厚,因其独具特色而广受推崇。


野生老茶婆


  按采摘时令划分,传统工艺六堡茶分为:社前茶、明前茶、雨前茶(清明茶)、春茶(雨后茶、春尾茶)、夏茶、秋茶、霜降茶、冬茶等。


虫屎茶


  其它另类茶品:茶花、茶果壳甚至龙珠茶(虫屎茶)等一些另类的茶品。


  随着去年《六堡茶(传统工艺)》标准的发布,六堡茶(传统工艺)的定义更加广泛了,市场上那些以工艺命名的,如单蒸茶、双蒸茶、古法六堡茶等产品都划归入六堡茶(传统工艺)。


现代工艺六堡茶


现代工艺六堡茶


  市场上也叫熟茶或厂茶,由企业生产,以广西区内的大叶种、桂青种和六堡群体种为原料,经过分级筛选、拼配、渥堆、蒸压入箩、陈化等一系列精加工工序完成。


  按照国家质检总局2011年《关于批准对六堡清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的附件“六堡茶质量技术要求”,现代工艺六堡茶的分级为特级、一至四级共五个等级标准。


  基本评价标准遵循“红、浓、醇、陈”的特点。感官特色为:外形条索紧结,色泽黑褐,有光泽,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纯陈,滋味浓醇甘爽,显槟榔香味,叶底红褐或黑褐色。



按茶品特征分类


  1、原料


  原种六堡茶,采用六堡茶群体种制作而成的六堡茶。


  桂青种六堡茶,指的是利用广西桂青种原料制作的六堡茶。


  2、香型


  见得较多的是槟榔香六堡茶。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两种茶都有槟榔香,前者完全是自然陈化,后者除自然陈化外,利用拼配工艺亦可得,两者在口感上会有明显的差异。


  3、茶树的生态环境


  高山六堡茶、古树六堡茶、野生茶,指的是茶树所处的位置、树龄及种植环境,多为传统工艺六堡茶,也有少量的现代工艺六堡茶。


  4、菌种


  金花六堡茶,指的是茶叶在生产过程中或者后期陈化而长出的有益菌,以此命名可突显产品优势。


  5、按照形态:六堡茶传统的形态,是竹篾箩装的紧压茶,另外就是各种紧压形态的散茶,饼茶、砖茶和沱茶等。


  除此之外,六堡茶的分类方法还有很多,有按茶树的类型,可分为乔木型、亚乔木型和灌木型等;按芽头的颜色,可分为紫红色、红色、黄色、绿色等;也可按陈放时间来分,按陈放仓的温湿度来分,等等。总之,每种分类方法都是为了方便区分茶叶的品质与口感,也并不一定要严格套用。


  六堡茶的分类,最基本的脉络是根据工艺来分为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两大类,其他分类都是在此基础上再细分,万变不离其宗。


  弄清楚两者的区别,也就掌握六堡茶的分类方式,有助于茶品的品鉴及选购。

Baidu
map